當地時間2011年12月11日凌晨,德班氣候大會的最后時刻。
一位女性代表站在自己的椅子上,拿起面前的桌牌不停地敲擊桌面,試圖引起大會主席和其他參會者的注意,來贏得最后的發言機會。她手中的那塊桌牌告訴大家她是來自委內瑞拉的代表。
這是德班氣候大會最后一次全體會議。由于意見不一產生的爭論,原計劃于9日落幕的大會被迫延期。這位委內瑞拉婦女的舉止讓正在發言的大會主席愣了幾秒鐘。
這一幕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謀留下了深刻印象。全世界194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大會談判,焦灼的氣氛繃緊了每個國家代表的神經。
德班氣候大會是《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前的最后一次大會,談判的結果關乎未來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故有著特殊意義。
談判得以延續
2011年12月11日,延期了一天半的德班氣候大會終于落下帷幕。參加談判的各方最終簽訂了一份決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發布的消息稱,此次在德班達成的決議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相關安排、長期合作行動計劃、啟動2010年坎昆會議確定的“綠色氣候基金”以及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負責2020年之后的減排安排。
“各方顯示了相當的政治誠意去推動氣候談判進程,致力于‘拯救未來于當下’,會議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德班氣候大會主席、南非國際關系與合作部部長Maite Nkoana-Mashabane女士在大會閉幕式上這樣表示。但她指出,這些決議雖然“并不完美”,但卻是“里程碑式”的。
“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建立2020年以后的減排框架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這樣表示。這也就是說所有國家在2020年以后都將會被納入強制減排的行列。在他看來,德班氣候大會的最大成果在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框架得以維持下去,“這意味著今后的談判可以繼續談下去。”
此外,在有關2020年之后減排的安排中,各國都同意在2015年制定一個到2020年的行動框架。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變化科學與政策領域教授Corinne Le Quéré告訴《科學新聞》,雖然到2020年才開始強制減排有點晚,但是談判仍然存在這一點是最好的。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大會的成果屢屢存在很多爭議,許多人對于德班氣候大會的成果并不報過高期望。因此,不僅《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期會得以延續,而且還將對2020年后的談判進行安排,這樣的會議成果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
“《京都議定書》和氣候公約一樣,是國際氣候談判的重要法律基礎,現在較好地解決了《京都議定書》前途問題,對于推進國際氣候談判,避免出現國際規則的真空甚至混亂的政治意義是重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迎表示。
加拿大退出
在許多人因為《京都議定書》得以延續而松一口氣的時候,有的國家已經要離開《京都議定書》的締約隊伍。加拿大這個冰雪和白熊數量較多的國家于當地時間12月12日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引起輿論大嘩。這是德班氣候大會閉幕之后第一個正式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也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簽署又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是因為他們無法完成第一承諾期的減排量,為了逃避懲罰而逃離。”石敏俊認為。
宣布這一決定的加拿大環境部長Peter Ken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退出議定書后可以使加拿大免遭議定書規定的大約140億加元的懲罰,這對在當前困難經濟形勢下的保守黨政府來說,沒有其他選擇。
在德班氣候大會召開前期,國際能源機構公布了世界各國因使用化石燃料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該數據顯示,附件一國家(發達國家和轉軌國家)200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了6.4%。但是除轉軌國家外,發達國家不但沒有實現減排,反而增長4.4%。其中,日本增長2.7%,美國增長6.7%,加拿大增長20.4%,澳大利亞增長高達 51.8%。“多數發達國家根本無望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內的減排目標。”陳迎認為。
事實上,態度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加拿大一國。日本、俄羅斯似乎都心生離意、無心戀戰。
作為《京都議定書》的東道國,日本曾經也是《京都議定書》積極的支持者,而現在雖然日本并未立即退出《京都議定書》,但是他們表示將不再參加第二承諾期,理由之一是認為《京都議定書》對于全球減排沒有實際意義。
石敏俊認為日本之所以出現變化,一方面是由于國內執政黨的交迭,另一方面則是受2011年大地震的影響。“事實上,因地震海嘯造成核電站泄露事故的影響很大。目前日本供電都面臨困難,更不要提減排了。”
多年來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位于領導地位的歐盟此次表現出的積極性大不如前。他們在談判中提出有條件地參加《京都議定書》,如果一些碳排放大國不參加2020年之后的強制減排,他們將會退出《京都議定書》。
“也許沒有歐債危機,歐盟在談判中會更積極更強硬。”對于歐盟在德班的表現,石敏俊認為,歐盟一方面要應對歐債危機,一方面又要堅持自己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的領導地位,許多時候歐盟自顧不暇,這就是歐盟改變的原因。
最終,歐盟提議被采納,成功地建立了“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推動了2020年后減排溫室氣體的具體安排。在石敏俊看來,歐盟無疑是德班氣候大會上最大贏家。
中國得失
“一些國家,不是看你說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做出承諾的國家并沒有落實和兌現承諾,更沒有采取真正的行動。”在12月11日凌晨的最后一次全體會議上,一位代表在發言中爭鋒相對。而說這話的人正是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
解振華語帶數落,“講大幅度率先減排,減了嗎?要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你提供了嗎?講了20年到現在并沒有兌現。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發展,我們要消除貧困,我們要保護環境,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我們已經做的,你們還沒有做到,你有什么資格在這里講這些道理給我?”
在陳迎看來,解振華在會議上的發言可謂是氣候變化領域南北陣營的一次激烈交鋒,反映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公平和“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等問題上立場的根本分歧。
公平和“共同但有區別責任”,是1992年里約環發大會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促進國際合作和構建2012年后國際氣候制度的重要基石。氣候公約為附件一國家和非附件一國家規定了不同的義務,明確了發達國家有率先減排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的義務。
“之前我們總是在強調和堅持這一點,但是,這一點正是發達國家最想要否定的。將來還能走多遠還真是一個難題。”石敏俊告訴《科學新聞》。
在石敏俊看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此次大會上有得有失。得,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得以落實;失,是2020年之后要開始加入到強制減排的行列。“此次談判中國最大的作用是作出了讓步。”他說。中國希望在減排的問題上有一個緩沖的時間。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碳排放量迅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
與此同時,石敏俊還指出,2020年強制減排對中國影響有多大目前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在他看來,目前中國需要考慮的是,新形勢下如何減排。他和團隊的研究表明,從整體形勢來看,2020年減排目標的70%要靠相應的技術進步實現,30%有賴于政府采取進一步的減排政策。到2020年之后,技術的作用將更加突出。2020年之前主要靠提高能效技術,2020年后就期望非化石能源能夠得到突破、取得飛躍才可能完成減排。
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環境政策教授Nathan E. Hultman告訴《科學新聞》,在他看來,德班氣候大會在減排的問題上只是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績。而中國最大的作用是做出了減排承諾。此外,他希望中國能夠在國際談判中積極地發揮并幫助推動其他國家做出減排承諾。
下一站卡塔爾
德班氣候大會所取得的成果,與大家的期望值仍然還有一定的距離。
解振華在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此次會議未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線圖”的談判,成果的落實有待時日。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在自身減排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及技術轉讓的政治意愿不足,這是影響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對于技術的談判一直是比較困難的。”石敏俊說。由于體制問題,發達國家的技術更多地被掌控在企業手中;同時由于在發展中國家中,除中國外大部分國家缺乏接受這些技術的能力。故導致在氣候變化談判中大家對技術的關注度不足。2020年以后,技術對于中國而言很重要。但是2020年以后的框架將會在以后提出,這其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與此同時,許多專家對于氣候變化大會的速度表示不滿。 聯合國環境署規劃署專家Christian Nellemann告訴《科學新聞》,他認為目前對于碳減排的談判進程過于緩慢。今后應該將更多的努力放在對綠色領域的投資上,其中包括對于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以及海洋碳匯的保護。
所有期待的目光都投向了下一站位于亞洲的卡塔爾。2012年11月26日到12月7日,聯合國氣候大會將在這里舉行。屆時《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有望得到正式批準,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實施!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2年第1期 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