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高度發達的大腦,人類從強手如林的動物界脫穎而出,成為萬物之靈。而當我們的大腦功能發生故障的時候,后果卻是災難性的。無論是老年癡呆癥、帕金森癥等神經性疾病,還是自閉癥、抑郁癥等精神性疾病,無不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2012年做博士后研究期間,我受邀參加國際Rett Syndrome基金會舉辦的學術年會,第一次親眼目睹小小年紀的患者備受疾病的折磨。當患者家屬對臺下科學家們說出“你們是英雄,謝謝你們”時,我從她真誠的眼神中看到了熱切的期盼。這次參會經歷讓我深切感受到作為科學家的使命感,使我對科研有了全新的認識。除了好奇和興趣之外,“對社會有用”成為我努力的方向。
2014年,我在浙江大學醫學院組建研究團隊,研究工作緊緊圍繞神經精神疾病的神經機制這一中心主題,尤其關注社交行為以及社交障礙的發生機制。社交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石,而社交障礙則是自閉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眾多神經精神疾病的一個高度共有病征。我們團隊開展的第一個課題是關于社交恐懼的神經機制。我們首先自主研發了一套小鼠條件性社交恐懼造模系統,并利用該系統制備的社交恐懼小鼠模型,揭示前額葉皮層SST陽性抑制性神經元活動的升高抑制了PV陽性抑制性神經元的活動,從而使得興奮性神經元的活動過度升高,進而導致了社交恐懼行為的發生。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的Neuron(《神經元》)期刊審稿專家對我們的研究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有趣而且重要的研究工作。
我在學術上的成長離不開前輩的關懷,我們課題組取得的成績也離不開眾多同行的幫助,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謝!另外,特別感謝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對我們基礎研究工作的資助。最后感謝我們的工作能夠被“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收錄,我們將始終心懷感恩,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勇攀科學高峰。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0年4月刊 感言)